2025第24屆馬來西亞MTE國際發明展 台灣團隊再創佳績 排名第一
2025年第24屆馬來西亞MTE國際發明展於2月20日至22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。本屆展覽採用海外線上與國內實體並行的形式,共吸引來自全球15個國家425件創新作品參展,涵蓋美國、英國、日本、新加坡、印尼及埃及等多國菁英。台灣代表團以卓越的創新實力脫穎而出,榮獲多面金牌與大會肯定,總排名再獲第一。
代表團團長中華創新發明學會執行長吳智堯指出, 由馬來西亞高等教育部與科技創新部共同主辦的MTE國際發明展,參賽作品需通過嚴格的評選,從獨創性、商品化潛力到未來發展性皆有嚴格要求,充分展現各國在創新技術領域的競爭力。
台灣代表團展出的作品橫跨醫療科技、生技、環保與能源等多個領域,展現台灣在技術研發與實際應用上的領先地位。
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副院長,同時也是兒科學教授謝凱生領軍,與研發團隊許玉龍醫師以及南瓜虛擬科技團隊共同開發,「應用混合實境於腰椎穿刺的模擬訓練」,榮獲金牌獎。
這款系統利用沉浸式延伸實境技術,結合標準化操作流程與個人化學習模式,為醫療訓練提供創新解決方案。學員可模擬真實臨床環境進行操作,系統內建錯誤回饋機制,幫助使用者即時修正操作問題,顯著縮短學習曲線,降低臨床失誤風險。該技術榮獲金牌與大會特別獎,成為本屆展覽的焦點之一。
正修科技大學教授林宜賢、蔡有仁、王納富與學生葉銘凱、陶詠斌、陳玉嘉等師生團隊的金牌作品「智慧節能焊接排煙機」,包括包含光源發射器、光感測器、排煙風扇以及處理器。此設備透過光感測技術與自動控制系統,可根據焊接過程中產生的煙霧濃度,自動調整排煙風扇轉速,並利用過濾模組進行煙霧淨化。該創新設計有效提升能源效率,降低碳排放,同時實現碳中和目標,受到評審一致好評。
另一個獲得金牌的作品,還有雲林科技大學教授潘志龍及溫志超帶領學生徐丞威、楊其安等師生團隊的「廚餘轉化系統」,針對家庭與企業廚餘處理需求,該系統結合水虻幼蟲養殖、養魚、水質過濾與水耕蔬菜技術,打造一套價格低於一萬元的經濟型廚餘處理解決方案。該系統不僅能快速分解廚餘,還可回收水虻幼蟲作為高蛋白飼料,以及將殘渣轉化為有機肥料,用於土壤改良。此技術在中部工廠的測試中成效顯著,未來期望普及至家庭,促進減廢與資源循環,助力環境永續發展。
葡萄王生技團隊,陳勁初、陳炎鍊、林詩偉、陳彥博、王啟憲、林子淳同樣帶來金牌作品「可減緩軟骨磨損與退化性關節炎的GKB7」。
骨關節炎(OA)是全球常見的慢性疾病,葡萄王生技的研究顯示,透過誘導性實驗,大鼠模型中顯示,益生菌Clostridium butyricum GKB7能顯著改善關節軟骨結構與降低發炎因子。
其它金牌作品還有生合生物科技:植物乳桿菌TWK10®,這款雙效益生菌,在改善肌肉老化與增強體力上具突破性進展,能助力人類健康永續;國璽幹細胞的具觀察組件的生物產品儲藏設備;休斯生技的應用RenoSorb™發酵技術所開發的產品。
另外,由成功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教授,同時也是半導體封測學程副主任陳嘉勻教授,率領其團隊成員魏大程博士,以及郭冠毅、陳仕修同學,研發的「可穿戴式熱致電新興綠能技術應用於遠距醫療照護」作品,現場獲得高度評價,吸引許多學子前來取經,榮獲銀牌殊榮。
台灣代表團在2025年MTE國際發明展中的卓越表現,展現科技創新的無限可能,中華創新發明學會也會持續把台灣優秀作品,帶到世界各地,為全球科技進步與永續發展注入新的動能。
中華創新發明學會2025.02.27